01748436440
打麦扬场•晒干入仓---- 记忆传统打麦历程 农谚云:“麦上垛,谷上场,绿豆扛在肩膀上”才算丰收。农耕社会,民众经过长期实践,认为庄稼长在地里再好,没有入仓,不算丰收。如麦子割下来,扎成捆,并且运到打麦场垛起来,就算丰收,因为麦子怕雨水。然后一点点摊场、压场,打场,把小麦晒干扬净,入仓入库,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颗粒归仓,丰产丰收。谷子割下后,只要运到打谷场,就算丰收,谷子不怕雨水。而绿豆既怕强阳光,又怕雨水。因此,只有摘下豆荚并晒干扬净后装入布袋,扛在肩上才是丰收。 割麦、捆麦、垛场的辛苦不必言说,打麦扬场,晒麦入仓的过程亦充满辛劳。现通过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清末庄农五言杂字中关于打麦、扬麦,入仓有关内容,感受每一粒麦子收获的艰辛不易,谨记“盘中之美餐,粒粒皆辛苦”。
该五言杂字之打场篇内容为:“场园结实压,苫子秆草编。市上領短工,连割带着担。铡开麦个子,勤使蜡杈翻。下晌剁了穗,早餐再另摊。明日把场打,麸料牲口餐。套上骡和马,不禁碌碡颠。朳先起了略,刮板聚堆尖。扫帚扫净粒,伺候好上锨。迎風摔簸箕,扬的蛾眉弯。若遇風不順,再加扇車扇。布袋往家抗,傍里記着签。晒晒才入囷,省的招虫眼。。。”课文上半部分配有插图,画图采用以实写意技法勾画出打麦扬场、晒麦入仓时的忙碌场面。
五言杂字是传统社会以民间地方方言编写的通俗常用字民谣。民众既能识字,又能掌握民间基本农事活动,合辙押韵,读起来朗朗上口,易学易记,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启蒙读物。《庄农五言杂字》是民间广为流传,文本中汇集了常用字三千多个,讲的也是民间日常生活常识,由春耕、夏锄、秋收、冬藏,写出一年的农事活动,也写到饮食起居、男婚女嫁之事。既介绍生产知识和经验,又反映当地习俗。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启蒙读物。
该段文字重点记述打麦过程。打麦,其实就是把小麦籽粒从麦穗上取下来的过程。农村常常在打麦场上,使用牛、骡马等畜力,牵拉石磙反复擦压,把麦子打下来。包公辞朝有名唱段“四月小满麦稍黄,置罢农具该糙场。。。”打麦之前,先把打麦场整理出来,即文中所说“场园结实压”。
民间一般通过牛拉石磙多次压实,场面光滑没有裂纹。这样打麦不会有小麦漏到地缝里,减少损失。麦捆子通过铡开,使用桑杈或白蜡杈把麦秆子摊匀,通过晾晒,石磙擦压,挑去麦秸,把麦子和麦糠混合物收拢一起,使用木锨迎风扬场,此时小麦籽粒和麦糠分离。麦子磨白面,麦糠和麦秸是牛的饲料。当看着金灿灿的小麦,闻着麦香,心中不免扬起喜悦之情。
文中所说的“蜡杈”,是使用白蜡树做干草叉。白蜡树既坚硬又有韧性,而且它具有做木杈的天然本性,树干长到2—3米高后,便自然地分出二至四个树杈来,经过修剪,在一个白蜡树主干上留出三个分叉,做成草杈,便于挑起麦草。民间多用桑杈,就是使用桑树制作的木杈,其柔韧性较好。其实,打麦场中还需要推板、刮板、筋杈,掠杷、木锨、扫帚、簸箕、扇车等等农具。
随着农机技术发展推广,小麦联合收割一体机越来越被广泛普及。如今,只要麦子成熟期已到,各种各样功能齐全的联合收割机瞬间就可以实现籽粒脱离,大大提高劳动效率,节省劳动强度,受到民众喜爱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